在端午节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在家里面用糯米包粽子吃,尤其是中老年人。包粽子的糯米一般都是要放水里面浸泡之后,才能包粽子的,这样煮出来的粽子会更香更软糯可口。那么包粽子的米会怎么样呢?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泡一下煮的时候会好煮,要不很难煮熟的,煮的时间太长,里面除了糯米以外的东西就过头了,不好吃了。
糯米越泡会越黏,包的粽子越好吃。换句话说,只要泡米的方法正确,包粽子的米泡越久越好,至少要泡3个小时左右。正确的做法是用清水浸没糯米,每天换2~3次水,浸泡几天后再包粽子,由于细胞吸水将细胞壁胀破,黏性成分释放出来,可使粽子异常黏软。只要每天坚持换水,糯米是不会变质的,但水量要足,否则米吸足水后暴露于空气中,米粒就会粉化。
糯米不泡直接包粽子的话,粽子里面的米会比较难以煮熟,并且,可能会出现夹生的情况,从口感上来看,会比较硬,吃起来不够软糯。
糯米吸水后会变黏,但是糯米的吸水性比较差,如果不先泡一下,煮出来的糯米口感不好,也不黏,而且,泡过的糯米吸收能力更佳,更能吸收粽子叶上的清香,所以,一般包粽子前都会将其放在水中浸泡吸水,使其口感更佳。
糯米中的黏性存贮于细胞当中,如果用水淘过马上就包粽子,即使上等糯米也不会很黏的。因为粽子糯米直接煮吸水性较差,而包粽子前对糯米的浸泡则会让米在煮的时候更容易吸水,缩短粽子的煮制时间,并提高粽子的口感。
1、凉水:3—4小时
2、温水:1小时左右
包粽子的糯米要提前浸泡,这样糯米才能黏性才能更强,口感更佳,一般用凉水浸泡时间为3—4小时,如果没有时间的,可以用温度在50度左右的温水浸泡糯米,大约泡1小时左右即可。无论是用凉水还是温水,泡到糯米能用手轻轻碾压碎裂就算泡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