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情况下,草莓表面的颜色都是红红色,但是,有的草莓在种植的时候,表面都会有一层白霜似的物质。那么草莓上有白霜怎么办呢?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不能吃。
草莓上的白霜,实际上是草莓在栽种过程中发生了病变,也就是所谓的白粉病。建议您最好不要食用,以防引起身体不适。
草莓上的“白霜”是一种真菌性白粉病,在植物间具有空气传播性。像草莓园里,人们进出各个大棚,就会将白粉病真菌粘在衣物上传播。这种真菌传播速度很快,一星期就可以将整个大棚里的草莓都染上病。“白霜”其实是真菌进入草莓繁殖后长出表面的孢子。
白粉病会降低草莓的质量,同时对身体有隐形伤害,虽然不像动物病菌对人体有直接性伤害,但它具有潜伏性。种植户主要通过喷洒农药应对,但草莓上残留的农药对人体也有轻微毒性伤害。
大棚里种的草莓表面有白霜,那是得了草莓白粉病。
白粉病是大棚草莓的主要病害,在草莓的整个生长期都会发生。草莓白粉病以大棚盖膜后为害为主,特别是在草莓现蕾开花进入产果期以后为害最重,严重影响了草莓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
主要症状:
发病初期在叶背面发生白色丝状菌丝,然后形成白粉状,花瓣受害变为红色,果实受害后果面覆盖白色粉状物,膨大停止,着色不良。叶片受害初期呈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随后叶背斑块上产生白色粉状物,后为害严重时叶缘向上卷起,期呈红褐病斑,叶缘萎缩、枯焦;果实期受害时,幼果停止发育、干枯,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层白粉,严重影响草莓的经济价值。
发病原因:
1、品种。品种之间的差异很大,欧美品种多抗此病。
2、缺钙。草莓属于喜钙作物,盖膜后吸收减弱,钙又是抵抗白粉病的主要元素。
3、低温。低温草每根系吸收受阻,植株体处于饥饿状态不抗病。
4、药害。低温、缺素加上品种本身不抗白粉病,产生了白粉病,喷药药量过重加上三唑类药抑制生长,产生了药害,草莓光合作用差,处于饥饿状态不抗病。
大棚内温湿度恒定,受外界影响较小,发病频繁。防治难度大,但潮湿多雨气候会加重大棚草莓白粉病的发生,干旱气候对白粉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大棚草莓白粉病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做到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①加大喷水量,叶子要打透
发病时,快速摘除病叶、枝条,然后马上用药。如果不准备用药,即使有少量病叶果,也不要摘,不然白粉病孢子可能会扩散。
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本身含水量高,在湿度较高时,极易吸水破裂死亡。所以,低浓度、大水量喷药,将叶面全都喷湿,会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棚室里相对湿度较高,再加大喷水量,可能会引发其它的病害。
②尽早防治
白粉病菌落在叶片上即可发芽侵入, 1 天叶片表面就可长出菌丝体,5天侵染处形成白色菌丝丛的病斑,7 天病斑老熟并产生分生抱子飞散传播。此时病菌繁殖数量快, 病害流行也快。所以,在病害发生初期进防治是十分重要的。
莓莓在之前也提到了,覆膜前进行防治的效果是最好的,也就是说上大棚膜之前是预防的最好的节点。 在初期把病菌数量始终压制在最低水平,即便是在白粉病易发时期,防治起来也不会太难。等到白粉病已经爆发再找所谓的特效药,是基本不可能的。
③选择合适药剂
根据植物生长特性和病害发生阶段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杀菌剂。
硫磺、福美双、代森锰锌等硫制剂对白粉病病菌有着更好的触杀性保护效果,但对温度比较敏感。
三唑类杀菌剂中的苯醚甲环唑、腈菌唑、丙环唑、四氟醚唑等对白粉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但还要唑类用量过多可能影响生长;以及对病害容易有抗药性,最好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或其它杀菌剂混配使用。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中的醚菌酯、肟菌酯等在植物器官表面上有气化二次分布特点,非常适合主要分布在表皮内外的白粉病病菌的防控。但这类杀菌剂特别容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在使用频次及剂量上不能太随意。
吡唑醚菌酯、乙嘧酚磺酸酯对白粉病也有治疗作用,杀菌剂建议轮换施用,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①平衡施肥,补充钙、硅肥
薄嫩的表皮更容易遭受白粉病病菌的侵染,在是枝叶密度较大的草莓园中,注意平衡施肥,尽量少施尿素这类速效氮肥,除此以外,叶面补充钙和硅,对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有明显的效果。
钙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对细胞膜的结构稳定也有一定作用,适量补充钙肥能增强草莓抵抗病害的能力,硅肥同样能让细胞壁加厚,角质层增加,从而增强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②选抗病品种
品种之间对白粉病的忍耐能力是有差别的,所以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黔莓1号抗白粉能力较强。
③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通风透光较差、空气湿度大的环境容易诱发白粉病,所以就要尽量避开。
在草莓扣棚覆膜后就要考虑如何尽可能提高光照水平和通风透光条件,温度合适的时候进行放风降低湿度,生长茂盛的时候批掉黄叶,适当梳花梳果,都有利于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白粉病发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