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很多人买大闸蟹的时候都会发现大闸蟹都是用绳子绑着的,这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它主要是为了方便安全。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大闸蟹的钳子和爪子都很厉害,不是专业的师傅一般都不能正确的抓住,可能会被误伤!很多客户被大闸蟹夹过,有的比较轻一点,消消炎贴创可贴就可以了,但是有的就比较严重,可能还要去医院了。所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害,阳澄湖大闸蟹都是捆绑着销售的。
在阳澄湖大闸蟹门店购买大闸蟹,可以自己挑选,这时候的大闸蟹是处于没有捆绑的状态的,客户挑选可以看到大闸蟹健全健康的样子,挑选出比较满意的大闸蟹。挑选好之后,门店的师傅就会捆绑起来,给客户带走。这样一来,客户拿回家就可以直接冲洗一下放在锅里蒸煮,不需要考虑怎么抓住,怎么拿起来的问题。
正规的大闸蟹专卖店都是用的泰国香草进行大闸蟹捆绑的。香草捆绑大闸蟹,在蒸煮的时候也不用把香草去掉,蒸煮的时候香草的香味和大闸蟹的香味也融为一体,更加体现出了大闸蟹的鲜香,味道更加纯正。
有些客户在买蟹的时候,可能遇到商家直接就是大闸蟹捆绑好再称重的。不建议客户购买这类的蟹。一是大闸蟹捆绑好之后,可能看不到大闸蟹是不是健全;二是,也有可能大闸蟹捆绑的香草或绳子会增加一些重量,大闸蟹本身的重量不够。所以,买蟹挑蟹要看没有捆绑的,要带走的时候再捆上吧。
包笑天曾对这个名称写过一篇《大闸蟹史考》,说到“大闸蟹三字来源于苏州卖蟹人之口。人家吃蟹总喜欢在吃夜饭之前,或者是临时发起的。所以这些卖蟹人,总是在下午挑了担子,沿街喊道:‘闸蟹来大闸蟹’。”这个"闸"字,音同"炸",蟹以水蒸煮而食,谓"炸蟹"。这样的解释,尚不能尽意。他"有一日,在吴讷士家作蟹宴(讷士乃湖帆之文),座有张惟一先生,家近阳澄湖畔,始悉其原委。"
吴讷士是苏州草桥中学的创始人,父亲吴大征晚清时官至湖南巡抚,甲午战争中当过刘坤一的副帅,一门三代,都是著名的古籍收藏家。
张惟一就是方还,与王颂文同为吴讷士的好友,吴家的常客。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出》手稿,流失二百多年,为吴士讷所购得,又为方还和王颂文在吴家发现,并慨然接受相赠迎回昆山。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成为书林中的一段佳话。事有凑巧吴家设蟹宴,方还亦在座,包笑天作了有关“大闸蟹”名称的解释:“闸字不错,凡捕蟹者,他们在港湾间,必设一闸,以竹编成。夜来隔闸,置一灯火,蟹见火光,即爬上竹闸,即在闸上一捕之,甚为便捷,之是闸蟹之名所由来了。”竹闸就是竹簖,簖上捕捉到的蟹被称为闸蟹,个头大的就称为大闸蟹。又因产自阳澄湖,故名阳澄湖大闸蟹。
中国已有近5000多年的吃蟹历史。在长江三角洲,考古工作者在对上海青浦的淞泽文化、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层的发掘时发现,在我们的先民食用的废弃物中,就有大量的河蟹蟹壳。这表明中国人吃蟹的历史十分悠久,而西欧、北美的一些国家至今还不敢吃河蟹。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人们发现,在中国三个地区生长的河蟹品质最好,即中国有三大名蟹:地处苏皖两省的古丹阳大泽河蟹——花津蟹;河北白洋淀河蟹——胜芳蟹;江苏阳澄湖河蟹——阳澄湖大闸蟹。
在先秦的典籍里,蟹为什么一概称为“蟹”呢?学着通过古籍推测,吃蟹的时候,要解,要剖,由此命名。“蟹”的字根是“解”,就是要解开,剥开,剖开,脱开。当然,凡甲壳类食物都要解剖,可是吃虾、吃螺蛳、吃河蚌、吃甲鱼之类,一次解壳就行了,比较容易。唯独螯,脚要解壳,胸甲要去脐盖解壳,而且吃到胸腹,又有一仓一仓的硬壳要解,为十足的解虫。如果此说成立,那么我国的吃蟹史是早在“蟹”字出现之前就开始了。
另外也有很多人认为,因为蟹解壳才叫它“蟹”的。蟹是一生解壳不断的动物,从蚤状幼体到大眼幼体到幼蟹,到小蟹,到大蟹乃至老蟹,一生蜕皮解壳将近二十几次,最终因无力解壳而死。从这一角度而言,因此命名为“蟹”,抓住它的生长特征来命名再恰当不过。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蟹一直叫蟹,为什么又叫它螃蟹呢?这是源于它的旁爬横行。动物大多是前进的,唯独它旁爬横行,这种独特的走动方式,特点明显,印象深刻,因此加一个“螃”字称为“螃蟹”。春秋时期的《周礼》中,它有一个“仄行”的称呼,就是旁爬横行的意思。经过酝酿,到了隋唐,随着口语中双音词增多的趋势,“螃蟹”也就叫了起来。什么是“螃蟹”?就字面意义来讲,就是一种横行旁爬而又一生解甲不止的动物。
一些文人对蟹也有各种雅称。如北宋傅肱的《蟹谱》,其中“兵权”条说:出师下寨之际,忽见蟹,则当呼为横行介士,权以安众。横行介士这个称号把螃蟹的形态特征描绘得活灵活现,故今也有称螃蟹为横行将军的。其它如称郭索、无肠公子、蜋螘与博带、江湖之使、介秋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