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饮食养生 > 饮食误区

活鱼现杀不要现吃 冷藏两小时最有营养

时间:2018-09-19 16:11:51 来源:趣丁网 作者:wk

“新鲜活鱼,现杀现做。”这是饭店经常打出的诱人招牌。但是很人有人知道现杀的活鱼最好不要现吃呢?许多人认为,活鱼现杀现吃,才能更好地保证味道和营养。但事实上,鱼宰杀后马上就吃并不科学,还可能把毒素吃进体内。

活鱼现杀不要现吃 冷藏两小时最有营养


活鱼现杀但不要现吃

新鲜活鱼刚刚宰杀后,会处于一个僵硬阶段。

此时鱼体内的能量代谢仍在进行,会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在这个阶段,鱼肉中会产生少量的乳酸和磷酸,以抑制腐败微生物的繁殖与生长。此时的鱼肉还呈弱酸性,肉质也发硬,鱼肉组织中的蛋白质还没有分解产生氨基酸,而氨基酸是鲜味的主要成分。如果这时烹饪,不仅口感差,营养也不能充分被人体吸收,酸性肉质还会影响消化。此外,鱼体内可能存在一些毒素、寄生虫或细菌,这些没有死亡的有害物质也可能进入人体。

鱼被宰杀后2—5个小时,鱼肉中的一些酶才开始发挥作用,使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让鱼肉变得鲜美细嫩。同时,鱼体内代谢已经停止,毒素大都排出,细菌也都已经死亡,所以这是烹调的最好时间。超过6个小时,鱼就开始腐烂变软,微生物繁殖,鱼就容易变质了。因此,要想吃到可口营养的鲜鱼,最好宰杀后放到冰箱冷藏室存放两三个小时再做。如果放在室内,室温高的话时间缩短到1小时,室温低就延长到5小时。

那么,怎么判断鱼是否新鲜呢?这里教大家一个方法,就是把买回家的鱼放到水里,如果鱼一进水就来回游动挣扎,说明鱼很新鲜,宰杀后需要放一会;如果鱼进水后没有反应,或漂浮起来肚子朝上,就说明可能已经开始滋生细菌,要马上吃了。

吃鱼的注意事项

鱼肉过红过白不吃。鱼因品种不同,本身就存在金枪鱼这样的红肉鱼和带鱼这样的白肉鱼之分,但如果鱼的颜色过于鲜红或呈亮白色,很有可能是染色剂的“功劳”。

个头挑“八分大”的。鱼的个头决定其口感和安全性。太小,鱼还没有长大成熟,肉质不够鲜嫩,鱼刺也会显得格外多。太大,意味着鱼的年龄老,肉质粗糙,体内可能积聚了不少有害物质。因此,买鱼选个头“八分大”左右的比较合适,例如,鲤鱼和武昌鱼以1斤半、鲫鱼0.5斤——1斤、草鱼4——5斤的为宜。

活鱼现杀不要现吃 冷藏两小时最有营养

鱼眼浑浊塌陷、鱼鳃发灰的不买。选购“冰鲜鱼”,应该先观察其眼睛和鳃。新鲜鱼眼球饱满,角膜透明清亮,鳃丝清晰呈鲜红色。其次,鲜鱼眼球不饱满,眼角膜起皱,稍变浑浊,有时眼内溢血发红,鳃色变暗呈灰红或灰紫色。腐败鱼眼球塌陷或干瘪,角膜皱缩或有破裂,鱼鳃呈褐色或灰白色。

现杀活鱼放放再吃。刚宰杀后的鱼肉品质并不是最好的,因为鱼肉会有一个“排酸”过程,需要放置一段时间才更加鲜美。像草鱼、鲢鱼这样的小型鱼,应该立刻冷藏,2小时后再烹调;而大型鱼需要冷藏超过2小时。

活鱼现杀不要现吃 冷藏两小时最有营养

水箱内水的颜色不对不选。在超市购买活鱼时,要看看“水色”。因为它是水质好坏的体现,如果呈现深绿色或是蓝色,可能是藻类过多,说明很久没有换过水和清洗水箱了,可能会影响鱼的健康。水色清且流动更换的水箱中的鱼,一般会更鲜活。

价格太低的不买。价格低得离谱,就要考虑鱼的来源、品质和安全性问题,变质鱼吃下会带来很大的健康风险。

生鱼片冷冻后再吃。生鱼片中可能会存在寄生虫,寄生虫对热和低温抵抗力很差,在零下20℃的条件下冷冻24小时后可被杀灭,而一般生鱼片餐盘下的冰块完全起不到杀灭寄生虫的作用。所以,只有对原料的来源足够放心,鱼才能生着吃。

活鱼现杀不要现吃 冷藏两小时最有营养

尽量蒸着吃。在所有的烹调方法中,蒸最为健康,烹调温度较低且用油少,能很好地保护鱼肉中绝大部分营养不被破坏。煮或炖,鱼中的有一部分营养可能会流失于汤水中。烧烤的温度较高,容易产生有害物质,并且烤鱼的用油量也不少,破坏了鱼低脂的健康特色。油炸含油量更高,对鱼营养破坏更大,也不建议选用。

腌制过的不吃。水产品中可能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在干制或腌制过程中,其中的部分蛋白质发生分解,产生胺类,和亚硝酸盐结合成为亚硝胺,有一定的致癌风险。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鱼是不能吃的呢?

四种鱼不能吃

畸形的鱼。其他如畸形的鱼不要吃,鱼胆不要吃,死的甲鱼、鳝鱼不能吃。

被污染的鱼。有毒的鱼包括被酚、重金属或农药污染的鱼,体内含有生物毒素的鱼等。带有浓重煤油味的鱼虾是酚污染的结果;总吃体型大的海鱼如鲨鱼、金枪鱼、旗鱼、鲭鱼和方头鱼容易发生汞中毒。特别要强调,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准备怀孕的妇女,不要食用这些鱼。

带寄生虫的鱼。鱼肉中还可能存在华枝睾吸虫等,除了加工时要彻底洗干净外,烹调时要注意煮熟煮透。

咸鱼、熏鱼、鱼干。因含亚硝胺类致癌物质,不应该过多食用,煎炸特别是烧焦的鱼中含强致癌物质杂环胺,少吃为佳。

本类排行
查看更多
  • 生活妙招
  • 家居保养
  • 衣物护理
  • 低碳环保
  • 安全急救
  • 生活用品
  • 防骗技巧
  • 科普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