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小窍门 > 科普答疑

健康码什么情况下会变色 健康码到哪里会变色

时间:2020-03-23 09:50:42 来源:趣丁网 作者:丸子

我们都知道,为了更好的防控疫情,全国各地都推出了健康码,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身的健康状态申请健康码,这样可以反映每个人的健康情况,比如绿码就是健康的,可以出行。那么健康码什么情况下会变色呢?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健康码什么情况下会变色 健康码到哪里会变色1

健康码到哪些地方会变色

1、如果去过医院等高风险地区,健康码可能会变成红色或黄色。

2、如果去过疫情严重的地区,健康码也可能会变成红色或者黄色。

3、如果去过有疫情的小区,自己的健康码也可能会变成红色或黄色。比如如果小区里面有确诊病人或者疑似患者的话,到了该小区之后,健康码的颜色就可能会变成黄色或者红色。

4、如果乘坐的公共交通有确诊病人或疑似患者,那么自己也会成为接触者,有感染的可能性,所以自己的健康码也会变色,变成黄色和红色。比如火车高铁、飞机以及公交地铁上有确诊病例的话,那么该班车和航班的相关人员都是需要进行隔离的,自己的健康码都会变成红色和黄色。

健康码什么情况下会变色 健康码到哪里会变色2

健康码什么情况下会变色

健康码通过自身健康状态和出行轨迹会变色,健康码到过高风险地区就会容易变红或变黄。

红码范围: 确诊病人、疑似病人、无症状感染者、与确诊病人有密切接触人员、医学留观人员。

黄码范围: 全国确诊人员的非密接同行人员,发热门诊登记、外省人员、留观、卡口记录健康打卡等有发热、乏力、咳嗽、腹泻、结膜充血等不适症状人员,以及省外本省未满14天健康打卡人员等重点关注人群。

绿码范围: 表示当前无症状,健康基本正常,可人员流动、复工复产;有效期为3天,3天内须自行进行健康打卡,否则健康码将转为“灰码”。

通过以上三种健康码的状态,大家可以很快识别到个人的基本状态。当然目前支付宝健康码跟腾讯健康码有可能不一样,因为两者采集的数据是不一样,有可能是支付宝上的绿码,而到腾讯上就变成黄码了。

虽然这个健康码不会判断大家生了什么病,或者确定大家在什么时候生病,但是它可以通过大数据来辨别大家有没有跟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患者或者疑似患者曾经有过有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接触,从而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提供追溯,然后能够快速找到可能被感染的人群,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毒进一步扩大。

健康码什么情况下会变色 健康码到哪里会变色3

支付宝健康码和微信健康码一样吗

两个健康码都是一样的,从定位上来说支付宝的健康码是国家一级的,因为支付宝在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指导下建立全国统一的疫情防控健康码系统。而微信主要是与国家信息中心联合推出“健康码”的标准,并非建立全国统一的健康码系统,所以相比较而言支付宝定位更高。但是两者效用是一样的,可以通过支付宝也可以通过微信申领自己的健康码。但腾讯今后又在国家信息中心指导下联合各方推出不限于疫情防控的公益性建设工程:“数据长城”计划,持续助力国家现代化建设。

微信健康码

浙江杭州开始实行健康码后,腾讯和深圳也同时快速推出全面实施健康码。人员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深i您”、公众号“i深圳”等平台个人申报后可以取得.健康码,实现二维码通行。并且广东等其他地方也迅速加入健康码模式实施。另外腾讯并且和国家信息中心联合推出“健康码标准’推荐给各地作为技术标准规范在全国推行尽快实施。

支付宝健康码

支付宝率先在浙江杭州推出了健康码,上线第一天就达到了1000万,而后迅速推广到浙江其他省市。其主要是有“绿码、黄码、红码”三色动态管理,实施隔离14天的是红码、实施7天隔离的是黄码、如果连续打卡都是正常的,则自动转为绿码表示健康可以凭借这个二维码通行。这一模式很快引起国家注意,于是在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的指导下,支付宝正在建立基于全国一体化政务平台的全国统一疫情防控健康码系统。

健康码的使用注意事项

以天津为例:

1. 健康码不能替代我们目前所开展的任何一项工作,不能取代出入证、健康证等证明,其他工作照常开展。

2. 老年人和未成年的健康码可由子女(父母)代为办理,因该健康码为动态码,实时变动,不能打印使用;若在个别场所必须亮码时,需子女(父母)出示手机上的健康码。

3. 老年人、未成年人等出入公共场所、乘坐交通工具时,请携带“津门战疫”的个人二维码打印版,即可通行。

健康码的作用就是体现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而“津门战疫”主要是采集人员的移动轨迹,便于出现病例后追寻风险人群。公共场所既要出示健康码,又要扫“津门战疫”二维码,还要测量体温。各居民出入小区只出示健康码,并测量体温。

用户评论

注: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类排行
查看更多
  • 生活妙招
  • 家居保养
  • 衣物护理
  • 低碳环保
  • 安全急救
  • 生活用品
  • 防骗技巧
  • 科普答疑